近日,教育部就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《关于严防“名校父母”输出“鸡娃”理念抵消“双减”工作成效的提案》答复称,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“双减”工作重要决策部署,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继续开展线上巡查,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、编造虚假信息、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,坚持露头就打、重拳出击,持续保持高压态势。
所谓打着“名校父母”旗号制造教育焦虑,并不让人陌生。这个称“清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上清华”,那个说“北大妈妈教你这样教育下一代”,还有一些自媒体宣称“斯坦福妈妈强烈推荐这几本课外读物”。顶着名校头衔,鼓着腮帮子吆喝,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炮制教育焦虑,令人不胜其烦。
但是,因为有着名校光环加持,这些自媒体并不愁受众,不缺人气,哪怕观点似是而非、言辞经不起推敲,但就是有人深信不疑。这类自媒体靠着晒育儿观、育儿方法等走红网络,有人担心这可能会抵消“双减”工作成效,不无道理。从这个角度看,教育部经商中央网信办、市场监管总局,对相关提案进行答复,并强调露头就打,顺乎民意。
如何治理?应分三步走。其一,辨真伪。你说你是北大出身、清华毕业,到底是不是真的?如果是假的,就该付出应有的代价。2022年6月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《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》明确指出,互联网用户注册、使用账号信息,不得“假冒、仿冒、捏造政党、党政军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名称、标识等”。冒充名校身份,绝不是闹着玩的。
此外,根据规定,“申请注册从事经济、教育、医疗卫生、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账号,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其提供服务资质、职业资格、专业背景等相关材料,予以核验并在账号信息中加注专门标识。”这就向相关平台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,那些打着名校旗号胡作非为的自媒体,来路正不正、身份实不实?如果不合规,又是如何成功注册账号的?
其二,谈对错。即便出身名校是真实的,但有个简单的道理不难理解——他们有能力考上名校,不代表他们教得好,更不代表他们的那一套适合所有人。同时,更要推敲他们说的对不对,一些文章内容冠冕堂皇,实是歪理邪说。如果盲目信了,并用在孩子身上,不仅无益于孩子成长,而且还可能让孩子走入歧途。因此,对那些念歪生意经的自媒体,要剖析一下它们说得是对还是错,不能轻信。
其三,看是否合规。教育部曾开展线上培训巡查专项行动,要求各地严查严处违规线上培训,净化线上学习环境。一些打着名校旗号的自媒体在线上卖力鼓吹,为的是卖书、卖课程,也有的是变相做培训。如果是做培训,就该追问这些培训是否合规?打击违规线上培训、炒作教育焦虑,不管是自媒体还是培训机构,如果违规,自然该受到惩处。
其实,打不打着名校旗号并非问题的实质所在。自媒体打着名校旗号不能违规,没打着名校旗号也不能违规。从2021年4月开始,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为期7个月的“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”教育培训类广告清理整治行动,严厉打击利用科研单位、学术机构、教育机构等名义或形象作推荐、证明,假扮“名师”误导青少年以及含有“软色情”内容的教育培训类广告。无论教育培训类广告还是其他方面,只要违规就在打击之列。
不可否认,教育自媒体有其存在意义,不可一概否定。治理乱象,重在精准。那些突破底线,一味制造教育焦虑,狠命向家长口袋里掏钱的做法,是可恶的,也是涉嫌违规的,必须依法规束。应该看到,相关部门净化线上培训生态,已取得阶段性成效,但是一些备受诟病的乱象犹在,这也提醒相关部门强化防范,通过更有力有效的措施,更好地保障学生和家长的正当权益。
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秦川